界面新闻记者 | 李烨
界面新闻编辑 | 许悦
日企百货在中国持续收缩,转型挑战愈发艰难。
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报道,近期,伊藤洋华堂将对中国业务进行重组,改善中国业务的盈利能力,动作涉及关闭2家成都的亏损门店,并计划在富裕人群较多的地区开1家新店。此外,在北京市的综合百货超市也将转型为食品超市。
其中一个要关闭的成都门店为购物中心型的“伊藤广场店”,正式关闭时间或将在2025年1月-3月,据悉已通知正在该门店开展业务的部分企业。另一方面,伊藤洋华堂将于2028年在中产阶层较多的成都麓湖地区开设综合百货超市,新店将布置很多追求品质的商品。
对于在北京的“亚洲村店”,也计划将其从综合百货超市转型为食品超市。地下卖场将专注于销售深受欢迎的食品,正在改装的地上卖场则与即将入驻的日本知名餐饮连锁店合作,以增加客流。
界面新闻就此向成都伊藤洋华堂广场店致电,门店人员表示“目前未接到通知”。北京方面,亚运村店于今年8月改名为“华堂·新辰汇”,由新辰商业集团与伊藤洋华堂在北京的合资公司“华糖洋华堂”共同运营。当时公告显示,购物商场部分由新辰集团管理,超市部分依旧由华糖洋华堂负责。华堂·新辰汇也于11月在小红书上发出升级改造的通知,表示目前B1层的伊藤洋华堂食品馆仍正常运营中,同时也在进行新的招商,其中就包括日本餐饮品牌“滨寿司”。
伊藤洋华堂试图通过关店为业绩止损。2014年起,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规模持续收缩,北京地区门店由十数家关闭至目前的亚运村店一家,2022年,成都春熙路店也宣告关闭。目前,带上成都的广场店,伊藤洋华堂在中国共计拥有10家门店,其中成都有9家。
财务表现方面,伊藤洋华堂财报显示,2023财年(实际日期为2022年3月1日-2023年2月28日),它在以中国市场为主的“其他”海外市场获得总营收72亿日元,亏损13.6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7000万元);2024财年(实际日期为2023年3月1日-2024年2月29日),上述市场总营收约77亿日元,亏损15.2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超7300万元)。
总体业务上,从2014年开始,伊藤洋华堂连续5年亏损,2019年短暂回盈,但次年便又陷入亏损。至2023年,伊藤洋华堂已累计亏损超2500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119亿元)。
转型成了伊藤洋华堂迫在眉睫的事。成都伊藤洋华堂董事长黄亚美在今年4月的一次公开分享上透露,如今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业绩只回到了疫情前70%不到,这家公司由此也将改变自己在中国的定位,一方面发力为富裕阶层准备的高品质商品,另一方面则是生鲜食品。
实际上,伊藤洋华堂近年来还关闭了不少日本国内的门店来止血。去年,其母公司“柒和伊控股集团”宣布将关闭近26%的伊藤洋华堂门店,到2026年2月,将把伊藤洋华堂门店从现在的126个减少至93个。与此同时公司开启裁员,12月6日,伊藤洋华堂宣布至2026年2月之前,裁减约20%的员工。公司对此的说明为,此举旨在降本增效以应对目前零售业的挑战。
不止是伊藤洋华堂,跟它同时期投入运营的伊势丹、永旺等日企百货商场,都在节节败退,集体衰落。
今年6月,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停止运营,这家曾为无数中国消费者接触海外产品窗口的“白月光”,如今在中国只剩下天津的仁恒伊势丹百货一家门店。
永旺在中国内地的业务连亏8年后,将其策略调整为“食品超市”与梦乐城购物中心双重并行,实际上这一策略与伊藤洋华堂现在的举措有共通之处——永旺会在门店更密集、面向大众的地方开设食品超市,在武汉、湖南等年轻商圈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地方,开设对当地有一定吸引力的购物中心。伊藤洋华堂也是将购物中心对准中产阶级,食品超市用以提升线下客流。
在中国消费者对线下商超购物习惯的改变下,不止是日企面临压力,国内的连锁商超也在亏损之下不得不探索新的零售模式。然而,日企百货商超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在于,其运营理念固守日系风格,产品和品牌选择上如此,运营策略层面也是如此。而多数情况下,想要做出中国本土化的改变,还要等待总部漫长的决策时间。
更为重要的,是日系风格产品近年来已经很少掀起消费的水花,从美妆、百货再到食品餐饮,日本消费的影响力在国内正在衰退,代购与电商的发展也令消费者觉得,似乎没再必要为了原汁原味的日本产品而前去日资商超购物。日资商超在中国的转型道阻且长,伊藤洋华堂面前也还会有多重挑战。